为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、传承红色基因、增强责任担当。7月17日至20日,汽车与机电工程系“红忆永续,薪艺相传”社会实践团队赴扬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通过深入革命旧址与非遗博物馆,实地探访、亲身体验与深度感悟,在实践中触摸历史温度、感受时代脉搏,在行走与思考中筑牢信仰之基,将爱国之情转化为生动的报国之行。
一、寻访红色足迹,筑牢信仰力量
“红忆永续,薪艺相传”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情,前往曹起溍烈士故居,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,让成员们仿若穿越时空,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,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。在朱自清先生的故居,透过泛黄的文稿和简朴的生活场景,那份“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”的铮铮傲骨,无声地诉说着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担当。一天的行程,宛如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,将爱国理念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,深深镌刻在大家心中。
二、感悟家国同构,古今中外互映
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阮家祠堂中,陈列着阮氏子弟1927年秘密印刷革命刊物的史料;泛黄的《新青年》杂志与清代《阮氏家谱》整齐地摆放在船厅议事处的仿古桌案上,他们见证了家族文化脉络与革命思潮的激烈碰撞。实践团队在马可·波罗纪念馆中追寻这位伟大旅行家在扬州留下的踪迹,了解到马可·波罗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,对这位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充满了崇敬之情。
从承载家族文化的祠堂,到见证国际交往的场所,无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“家国天下”的宏大视野,以及“美美与共”的优良风尚。
三、解码非遗技艺,体验文化魅力
带着红色记忆的感悟,实践团队将目光投向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,探访扬州珍宝馆。馆内,“扬州工”的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:漆器《霄汉迴翔》以金箔勾勒流云,气势恢宏;玉雕《有为》运用传统堆锦技艺融入现代漫画语言,构思新颖。这些作品充分彰显了扬州匠人数百年的技艺积淀与创新精神。
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,体验非遗,成员们参加了漆扇制作体验课,在漆扇工坊,指尖的技艺演绎着科学奥秘,靛蓝染液流淌,素白扇面浸入,氧化还原反应晕染出千年智慧,在非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成员们亲手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,非遗的概念,在此刻升腾的靛蓝色泽中变得可触可感,大家也深切体会到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匠心精神以及其中的艰辛。
四、领略古韵今风,行走运河城畔
实践团队的诗意探索之旅惊喜不断。在《山海经》主题展厅中,尽情领略了华夏神话的奇幻魅力;在东关古城楼上,远眺古运河的粼粼波光与古街的崭新风貌;长乐书场上,琵琶声绕梁,清曲传承人沈玉红一曲《声声慢》,将宋词雅韵融入现代,大家静心聆听扬州评话与清曲,“非遗唯有贴近生活,才能真正走进大众。”团队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扬州这座运河名城的独特韵味。
此次“红忆永续,薪艺相传”社会实践活动,借助体验式学习模式,将历史与现实、传统与创新有机融合,为成员们厚植了文化自信,激发了爱国情怀。当年轻的双手轻轻抚过古老的砖墙,当清澈的眼眸邂逅不朽的匠心,一座城市的记忆与一个民族的精魂,正于新一代的肩头传承,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大步迈进。